在厨房机械化时代前,为了吃到可口的米饭,人们往往要用明火煮沸水,然后对米进行蒸加工,并且操作者需要持续关注加工过程直至米饭做熟,整个过程非常漫长,用耗时耗力来形容不为过。古老的加工方式显然效率低下,但科技是个颇有魅力的东西,其进步总能给人带来便利,经过科技洗礼的现代人只需要打开某个机器然后坐等开饭即可,而这个神奇的东西就是电饭煲,可以说,这个小东西改变了人类的生活。
问世之初的电饭煲功能极其简单,其内置的定时器原理是当设备将水分蒸发后,加热装置即告停止工作,而此时的米饭理论上也已经到了正好可以食用的程度,显然这种定时原理很难克服人类的生活中实际会碰到问题,时常会出现定时装置启动但米饭却未熟的情况。9年后,日本人改良了定时装置,温控原理的定时装置显然更加科学,当锅内温度达到预先设定的温度后定时器即告启动,如此一来做出的米饭就更加有保障,这种定时原理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,时下依然有许多电饭锅运用着这种原理。
进入上世纪70年代,由于集成电路在半导体领域的广泛应用,日本人对电饭煲再次进行了改良,在有限的电路空间内,电饭煲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,煮粥等功能被逐渐开发出来,这使得做饭的效率进一步的提高。热感应技术在电饭煲上的应用则源上世纪80年代,由于底部加热无法使得锅内的米粒颗颗都均匀受热的先天性缺陷,日本人在电饭煲的内部加上了一道热感应装置,这使得电饭煲作出的米饭更加可口好吃,这种电饭煲瞬间成为了市场上的宠儿。
进入90年代,日本人开始将电饭煲与压力锅融合,许多电饭煲得以拥有电压力锅的一些功能,电饭煲又一次得到进化。而根据最新的技术,日本人又开发出了全碳内胆的电饭煲,这种新的电饭煲内胆采用碳加工,价格不菲。
时下,电饭煲除了传统的煮饭之外,煲粥、炖汤及制作点心甚至炸薯条等功能在逐渐丰富,而电饭煲也已成为我国绝大多数家庭中的必备厨房电器。据统计,2005年全世界的电饭锅产量达到8500万,其中中国大陆的产量就达到了6000万,我国已经成为电饭煲出产的大国,而由于大陆的电饭锅主要产地是广东,原先我们俗称的电饭锅在普通话中逐渐被粤语的电饭煲取代。